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测试 > 正文

清明节祭祀

老祖宗忠告:“上坟不过三代,祭拜不过未时”,清明将至,在理吗?

别说三代,只要是家族的墓,无论在哪,清明节爬山涉水也会一一祭拜,清理杂草填填土,没有一个落下的。人不能忘祖,连祖先都不尊重的人做人是没有底线和尊严的,再有权势也会被人瞧不起。

我们的先祖有这样一句话 :一坟管三代,保佑的是后三代人的福运,也就是从我们的曾祖父开始算起到父辈结束,爷爷,爸爸,自己。如果孙子给曾祖父上坟,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运势。

祭拜不过未时 :我们的祖先将天分成十二时辰,从子时到亥时,未时对应的是现在的1点到3点,就是说,上坟时不能超过下午3点。为什么还有时间规定呢?从风水学角度来说,这一天是老祖宗的节日,他们通过阴阳交泰来到这个世界,看望子孙后代的同时也接收他们送来的祭品。

清明节祭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明节小长***就要拉开帷幕,很多人都会选择在清明小长***时为祖先上坟扫墓,在为逝者上坟扫墓时要谨记“扫墓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那么这句老话是什么意思呢?老祖宗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古人认为,坟里的先人只要有尸骨存在,灵魂就会存在,一旦尸骨不存在了,灵魂也就不存在了。过去逝去的人,除了大有钱人之外,一般人家用木棺、穷人用芦蓆挖坑土葬。木棺与芦蓆隔不住土壤中的氧气和水份对尸身的侵涉,一百多年后,尸骨会腐蚀分化成泥土,灵魂也就荡然无存,也就无法继续保佑后人了。而古人寿命较短,三代人也就一百多年,因此,坟中的先辈一般保佑不到第四代人,故此才有“上坟不过三代”的说法。

在我们农村还有“一坟管三代”的说法,意思是在迁祖坟时,祖坟位置的好坏,会对祖孙三代以内的后代造成影响,如果祖坟的位置很好,那么后代人将会是非富即贵的好命,如果祖坟的位置不好,后代人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扫墓时只能给三代以内的祖先上坟,超过三代以上的祖先就不能再上坟,否则会折煞后代人的寿命。

清明节祭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人说:“一坟管三代”,意思是说坟中的先辈只会保佑后三辈人,对于第四辈人也就无能为力了。

未时,即中午一点到三点,那就是上坟不能超过下午三点。之所以在民间会有“上坟不过未时”的说法,是因为随着太阳的逐渐落下,阳气逐渐下降,阴气逐渐增多,清明节又被称为“鬼节”,古人认为太阳落山后,孤魂野鬼开始活动,再加上坟墓大多都是在偏远的地方,为了防止在清明上坟时被鬼招惹,在上坟时一定要在阳气最足的时间进行,千万不能在阴气较重时进行,因此便有了“上坟不过未时”的说法。

传统文化里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不会改变、现在是、过去是、未来也是,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清明节祭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坟不过三代,祭拜不过未时”,这话有些失去对祖先的恭敬成分,有过于势利之嫌,本人不太赞成。先来说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吧!

所谓老祖辈的忠告“上坟不过三代”,以农村人直白的话讲,就是上坟拜祖是为祖先保佑自己发家致富,揽收世间之财。而祭拜三代之内,是因父亲的父辈和爷爷的父辈相距较近,比较亲,而再往前就不那么亲了,祖先也分不清谁是谁,谁会保佑你呢?简而言之就是拜了也白拜,祭拜有何意义?

本人不赞同的原因是他们有点功利心太强了,试想一下,若不是一辈又一辈的辛苦相传,哪有自己来到世间的资格?要知道以前的人生活极不容易,生命被艰苦生活折磨得还短,老祖先们的坎坷与波折换来了自己出生的机会,不祭拜他们恭敬他们,岂不是忘恩负义?吃水忘记挖井人?

所谓“祭拜不过未时”,是指祭拜祖坟的时间不要错过未时之前,未时是什么时候?每天下午13:00~15:00为未时,意思就是要在下午三点之前进行祭拜。每天这个时候,是阳气巅峰时刻,也是亡灵最活跃的时刻。你去祭拜,祖先能看见、能感知,会真正的保佑你。而过了未时,亡灵逐渐活跃度衰弱,感知不到你的祭拜而不会保佑你。

瞧瞧,是不是眼里只有钱、权的势利?祭拜祖坟,乞求平安、财富、权势,似乎本无过错,但若眼里只有财、权之类而去祭拜,是否对祖先不恭敬?跟“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乎格格不入呢?

我的观点是祭祖就是祭祖,是缅怀前人、恭敬前人,而不能势利而去,当你祭拜到位,祖先自会保佑你、福发你!反之,眼里只带财、权去祭拜,不如不去,忘恩忘祖的祭拜有何意义呢?

因此,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在理的,关键的关键就是太势利眼了,不足可取!我认为,越来越老祖坟,越该祭拜,只有老祖先,才有后来人啊!祭拜不分时,真诚祭祀之,祖先自保佑,何苦太势利?

古时候寿命短,四世同堂已是福寿人家了。一般人会记得爷爷的亲情,太爷爷就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况且多子多孙,太爷爷就是活着也不记乱七八糟的孙子了,亲情很难传递。诺论血脉,恐怕曹操刘邦的血脉都不少,哪个去祭拜了?

为什么清明节要扫墓祭祖,祭扫的意义和内涵在哪里呢?

为什么清明节要扫墓祭祖,祭扫的意义和内涵在哪里?每到清明节,我们都去祭奠自己的祖先,一是追忆和感恩。二是,让孩子们记住,先辈为我们打下的江山,是用他们的生命和血汗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

祭祖和扫墓是几千年前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延续到今日已经是上千年了。血脉相连的子孙,世世代代,我们每一次的祭奠都包含着我们的思念和感恩,感恩我们的祖先,感恩我们的父母,感恩我们的先烈,是他们,撒热血抛头颅,奋不顾身,艰苦奋斗,辛苦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祭奠他们,怀念他们,我们的子子孙孙也要祭奠他们,感恩他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跪拜父母心里酸酸的,父母辛苦操劳的身影在眼前一幕幕展现,流着清泪,烧着纸钱,感恩父母。愿天堂里没有烦恼,愿天堂里没有病痛。愿父母的在天之灵,保佑我们健康幸福快乐。

清明我们祭拜先烈,愿天堂里的先辈们保佑我们华夏子孙永远昌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祭祖扫墓,有不少人只知其表象,而没有清楚地了解它的内涵。

清明扫墓,是后世人缅怀历史、牢记传统、尊重历史的表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清明扫墓,是人们尊重先人的体现,是人们对过去历史的敬畏,是人们对先人不懈奋斗和艰苦卓绝创业的敬重。如今的扫墓已区别于过去,祭祖的同时,安全至上,切忌火灾。于是,应时而生,有了绿色文明祭祖方式:网上家谱,免费建馆。

1、缅怀先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特别注重孝道。清明扫墓和孝道紧密相连。所以,清明时节,无论在哪儿工作的人,都要远道而归,祭祖扫墓,以此表达感恩、孝道之情,体现血脉相连的骨肉情深。

一,中国人讲孝顺孝道,扫墓祭主就是这个风俗,一代一代都是这样!是我们的先辈把我们带进了这个多姿多彩的幸福安康的世界,我们绝不会忘了他们!

二,我们的亲人上为国家下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他们离开了我们!给我们留下了财富!留下了好的家风,留下了奋斗的精神!每年清明来扫墓看看他们,一是为了纪念他们,二是让孩子们也不要忘了他们,一代传一代!绝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先!要知恩图报!不忘初心!把前辈的功纪,功劳讲给后辈听,让他们永远不要忘夲!做一个有孝心的后代!有作为的后人!

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和扫墓祭祖 本来是两个互不相干的节日活动,那么它们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呢?这和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流亡途中,没有东西吃,饿得奄奄一息。大臣介子推在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给重耳熬了一锅汤,才使重耳死里逃生。 知道实情后,重耳对介子推感恩戴德。

后来重耳为王,犒赏有功之臣,却把介子推给忘了。经过大臣提醒,晋文公重耳立刻派人去找,但介子推已经和母亲隐居山中。重耳带着人请他出山,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 有人出主意说放火烧山,介子推孝顺,怕母亲被烧,一定会出来的,结果把介子推和她母亲都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后来唐玄宗把“寒食墓祭”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由于寒食节那天严禁烟火,扫墓祭祖慢慢演化推迟到与寒食节距一两天的清明,两者合而为一。于是清明祭祖扫墓成了传统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谢谢。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这个节日,是一个很严肃的节日。华夏文明,代代相传。老的一代终将逝去,作为活着的人,总勉不了对逝去的老人们的缅怀与怀念,正是这个节日,满足了人们的这一愿望。

相信大家对清明节这个节日的来历都略知一二,这个节的前一天是"寒食",它的传说到今天还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确切的说,这"寒食"清明节,是"补过"之节,帝王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平民乎!

大家试想:四川那四位"孝子",大年三十晚上,把80多岁的老母亲堵在大门外,活活冻死在村头大树下,每逢清明佳节,当这四位"孝子"给母亲上坟扫墓时,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为什么祭拜亡故亲人叫“扫墓”,过去真的需要打扫吗?

扫墓,一般是指清明节祭祖去墓地给祖先烧纸钱。经过一年的时间,墓地杂草丛生,有的小动物比如老鼠,蛇在墓地打洞,践踏。所以在清明节前,后辈要去墓地把杂草荆棘除去,把冬天散落的树叶杂物清扫干净,用土把动物的洞穴堵住。将垮塌散落的泥土培上,尽量把墓地收拾齐整。平时是不能随便动墓地的一草一木的,这天还需要把墓地周围的树木修剪整齐,死去的树木也要补栽上。然后给祖先烧纸钱,摆放祭品,磕头作揖行礼,最后在墓地周围挂上五颜六色的纸条,俗称清明吊,在墓碑位置压上一张火纸,表示这个墓地是有主人的,当然现在也可以摆放鲜花的。这样清明节祭祖仪式就算完成了。所以,我们这里只要清明节祭祖叫扫墓,其他不能这样称呼的。

扫墓是清明我国文化习俗,数世因缘修得亲情缘份,扫墓我认为有二点,第一点是寄托哀思,孝道恭敬在里面体现。第二点是扫,就是把墓地周围杂草、尘土等打扫干净对逝者的敬畏,同时也是自己的一种修行!

过去扫墓(又称上坟)是真扫。那象如今,化点冥钞,磕俩头,便了事…

扫墓是缅怀故人的一种仪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传承吧。本地一年中有在清明节扫墓的,有中元节(七月半)加扫一次的,还有除夕再扫一次的。无论几次,一年一次是必需的。

不谈上新坟、二坟、满坟了,就说普通上坟的规矩吧: 提前买回冥钞、锡箔(叠金银二色元宝)、毛丈纸、包子袋儿、招魂幡、新扫帚,折元宝、包子袋儿上号字(类似包裹邮寄单)、装包子袋儿,上坟那天,全家老少齐出动,拔除墓边杂草、清除垃圾、土坟还要加土、挖坟圆帽子(农村土坟扫墓仍沿袭至今,亦是“扫墓“一词的由来)、摆上供菜、插上花花绿绿三角彩旗、挂上招魂幡、磕头、化纸,然后把供品带回家(太阳落山前必须完成)…时代不同了,现在也有献上一束鲜花、鞠俩躬的“新式扫墓"法了…更有创意的是自己不到,请别人代扫的,甚至是网上虚拟扫墓的。但不流行,主要原因是被老年人所诟病…

扫墓也是一种生者的精神寄托吧?表表后辈心意而已。究竟有用没用?天知道。好象也没谁去刨根究底,就这样相传到今天,真个是在一***给一代看…

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今天是大年初二。远归的游子,快的一两天就要返回打拼之地了。故从今日起,本地也有孝心满满之人,前去先人坟茔化纸磕头的。虽无人提倡,亦未尝不可。也不须多排场、讲究,甚至不必真动手“扫",人到则情份到矣…

毕竟,大到中华民族千年传统美德,小到平头百姓的家风、门风,就是这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般传承下来的。才有了我们民族今天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感谢悟空邀请

祭拜亡故亲人,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情感怀念的表达方式,一般是在每年的"清明节″、"十来一″(农历10月初一)、周年祭日,要去祭拜亡故的亲人,至于"扫墓″之称,则故名思意,就是打扫坟墓卫生,清除垃圾杂草,使亡故亲人安息在干净的环境。这个扫墓,有两次是必做的。一是在亡故亲人下葬之前,挖好墓穴之后,由女儿和儿媳带上扫帚(小的)和箥笈到墓地,下到墓穴中,把四周及底部清扫干净。二是在"清明节″之前夕,由亡故亲人的子孙带上铗铣到到墓地向坟上添土,以防坟土流失变小以至消失。并放上一个坟顶,培上一个供台打扫干净。以供出嫁的女儿来祭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