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测试 > 正文

阴历7月15

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的原理是什么?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我想可以从两个部分来回答您的问题。

1七月十五定旱涝”的意思是说,节气时令到了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干旱和洪涝灾害就已经面临大限,到了该偃旗息鼓的时候了。因为在之前当地还有“大旱不过六月二十四(农历)”的说法,也就是说无论多么长久、多么严重的旱情,是不会超过六月二十四的。

阴历7月15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农历七月十五开始,一年中的干旱就到了尽头,洪涝也不再肆虐,从村里老辈人口里得知七月十五定旱涝的“兑现率”还是很高的!

2八月十五定收成”,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每年的这个时候,北方有些地区已经开始陆陆续续的收割庄稼了。这个时候能收多少玉米、多少大豆、多少高粱花生,大伙儿都有数了。所以就有了这么句“八月十五定收成”。

因为在过去种植当中,并没有许多先进的技术,甚至连化肥也不像现代种植那样,有很多的种类。所以一个好的年份,对于农民的收成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阴历7月15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按老话解释就是,每到阴历七月十五,大的洪涝或者大的干旱就不会再出现了,对庄稼的影响也逐渐变小了。阴历八月十五定收成,每年到八月十五的时候,北方有些地区己经开始陆陆续续收割庄稼了,这个时候能收多少玉米,多少大豆,多少高梁和水稻,农民心里都有数,所以就有了这句八月十五定收成。

农历七月十五,在民间也叫“七月半”、“鬼节”,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叫它“中元节”。在它前面还有“上元节”,即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后面则有“下元节”,是在农历十月十五日。今年的中元节是8月15日,如今已经过去有几天了,这也意味着距离下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不远了。那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呢?

农谚都是有地域性的,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这句农谚,主要是在北方地区流传,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很大的老农民对其是深信不疑的,原因是其有一定道理的,并且“兑现率”相当高。毕竟农谚都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历代农民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的经验之谈。而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到了农历七月十五这个期间,后面是涝还是旱,基本已经有分晓了。到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生活,粮食是丰收还是歉收,也已经成定局了。那为何这样说呢?其实,天气看似变化莫测,但也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而在北方地区每年雨水也是比较集中的,一般是在头伏和二伏初这个期间。也就是在农历六月末到七月初这段时间。如果在这个期间没有大范围的降雨,那么后期就基本不会发生涝灾了。也就是说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个期间,后期就不会有大雨了。像今年在大部分北方地区也是如此的,在前期的时候一直以高温、干旱的天气为主,但是到了农历七月份中旬的时候,因为台风利奇马的影响,不少北方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大降雨,这样对于旱情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但是说来也奇怪,降雨也就持续了几天,在农历七月十五前夕都像是商量好了似的,全部都“偃旗息鼓”了。

再来看看后半句“八月十五定丰收”,到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季了,这个时候在公历已经进入中月份了,北方地区也差不多是秋季了。大部分北方地区在七月十五到八月十五的一个月里,在立秋以后雨水少了,并且早晚的温差也大了,白天可能还有点热,但是中午和晚上就已经很清凉了。而这也正是水稻、高粱、玉米等秋收作物的成熟期。这段时间早晚温差大,对于秋收作物的成熟是非常有利的。像高粱这个时期正是刚出了穗,需要充足的阳光晒红米。而玉米在这个期间也正是渡浆时期。而水稻也正是灌浆压绻时期,玉米的籽粒才饱满,对于这些农作物,只有不旱不涝,阳光充足的天气,才能让其籽粒变得更加饱满。一旦过了农历八月十五了,秋收作物就马上要开始收获了,此时就算是作物长得不好,也无计可施了,因此就有了“八月十五定丰收”。

阴历7月15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认为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还有道理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农谚“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收”是农耕社会人们通过观察气候形成的一种经验,不像现在有天气预报,可预知未来一个星期的天气情况,以往只能通过观察气候的规律,以直观的见识,基于节气梳理出气象谚语,供人们在农耕劳作时按气候、物候的变迁,齐家治国,存养行止,基本上“跟着节气过日子”。

首先讲“七月十五定旱涝”,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在立秋这个节气中,若立秋出现不下雨,***都会忧愁,若下大雨形成涝灾,如前几天刚过的台风“利马奇”,容易使五谷受损,有众多谚语表达对立秋雨的期盼,如“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忧”、“立秋不下雨,二十四只秋老虎”。从种植季节看,立秋后玉米、水稻等谷类作物处于扬花结实期,苹果、柑橘等大宗果树处于膨大期,都是对水分需求比较大的时期,若遇干旱或洪涝,很容易出现减产。因此“七月十五定旱涝”是有一定的道理。

再讲“八月十五定丰收”,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在白露这个节气,此时树还没有落叶,但露地田里的黄瓜、番茄、辣椒之类的菜,都陆续地“歇菜”了,收成多少基本定了。“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在白露前后有雾,主稻穗易结实,到了秋分收稻谷,决定稻谷最终的产量便是看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柑橘处于膨大后期、转色期,早熟的柑橘已经能***摘了。因此在此期大概能判断出作物的基本收成,“八月十五定丰收”是有一定的道理。

云众地服务宗旨:帮助农民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农历七月有什么传统节日,你们怎么过的呢?

中元节,举家祭祀祖先。

本人黄冈浠水的,记忆里的中元节是这样的:

母亲提前半个月就将冥钱印刷好,临节前几天,她让我和弟弟帮着写封签。写封签有要求。必须用毛笔自上而下写,上下对齐;纸须是半透明的,一张大纸要裁成若干小块,每块要能包住一沓冥钱。封签书写的格式与内容。整体上看,分左、中、右三部分。左边写送包袱人的辈分称呼、姓名(一般是户主),中间写收包袱人的姓名,不过,姓名前要加“故先考/妣”、“X公/母”、“大人”等字样;右边是固定内容“中元化包袱奉”。

墨迹干后就可以包了。每个包袱里的冥钱介于10~30之间,保证包袱厚薄适中。太薄了对祖先不敬,太厚了不易晾晒和烧化。包好的包袱易受潮,需经常晾晒。

中元节当天,母亲早早准备了两张桌子,一大一小,都是方形。每桌都摆椅子,只摆三个方位,靠近大门的一方不摆(要摆香炉)。大桌每方摆两把椅子,小桌每方摆一把椅子,每把椅子对应一筷一碗一杯。筷子须素净,没涂颜色,放在碗右侧,两端对齐,紧贴碗根,酒杯放在筷子右侧。碗空着,杯子装酒。

桌上菜品只能单数,大桌摆五碗或七碗,小桌摆三碗。除鱼、肉外,一定要有豆腐和青菜,豆腐煎炸烹炒皆可,寓意一生清白。

整个过程中不能碰椅子和碗筷杯。 所以,一般是先上菜品,后摆碗筷杯。菜品齐了,开始第一次斟酒,倒至杯的三分之一即可。做好这些,就要点香了。香只能男人点,三根一拢,点好要双手握香作揖,然后插在炉内。家中男人都可点香,独女人不能。点好香后,第二次斟酒,再倒三分之一,倒完就该磕头了。磕头次序按长幼辈分进行,每个磕三个,每磕完一个作一个揖,三个磕完才能起身。女无须磕头。磕完头后,第三次斟酒,倒最后的三分之一。

接下来该烧化包袱了。将准备好的包袱拿至屋外,放入废弃铁锅内,小心地烧完。这个过程有些漫长,一是要烧的包袱很多,二是冥钱包久了烧来费事。最终要让所有包袱烧得一星不剩。据说,包袱里的冥钱没烧尽,但凡留有一块带字的纸,祖先会托梦来埋怨和索要。

烧完包袱,就该放鞭炮了。这没什么特别的,只是这鞭炮要比春节、元宵节的鞭炮短。

放完鞭炮,撤去菜品和碗筷杯,祭祀大功告成。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小时候,时令进入农历七月后,对于祖辈生活在古老渭河流域的子民来说,小麦已经收割码放到公用场院里了,在这空挡,每天晚上,四邻右舍的女主人便串门相聚到一起,搬个小木凳坐在宽敞院子里开始拉家常了,每到这时外婆总会燃起一把干艾蒿熏蚊子,奇异的野香氤氲在花间树下,烦人的蚊子遇上丝丝缕缕使人陶醉的烟雾,便不知去向了。

今天的我们还在用艾蒿针灸治疗世界性难疾湿气;艾蒿的奇异之处,祖祖辈辈从乡间到城市,今天又从中国受益到青蒿素治疗非洲痢疾,屠呦呦先生发明的青蒿素,使她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华人,她的功绩是原材料就是地球上随处可见的蒿呀。

外婆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小脚,几乎认不得一个字,她所有的生活积累,都是别人口传,自己心记的,可她说话倒是一套一套的,她嘴里时不时便蹦出金枝玉叶,寅吃卯粮等话语,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这些词富丽堂皇,又实在艰涩不能完全明白。初夏的晚上,凉风习习,就着弯弯的上玄月,外婆这时把她的烟笸箩总会抱在怀里,小小的笸箩里装着很少的旱烟叶,她坐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满身油腻的旱烟锅子塞进烟笸箩里转,烟锅子在沫状烟叶里转填满后,外婆总要及时点燃烟叶,干枯的腮帮子一瘪一瘪吸两下,然后便不再吸了,等待烟叶自然灭去,烟灰和没燃尽的烟叶又磕进她的烟笸箩里,每每这时,她总是不经意间会说:“月亮上有庙会,有一个老婆子在庙会旁边,天天支着油锅炸油饼卖,有一天,赶会的人把油锅挤着撒了一瓢热油泼到了地上,整个地都动了起来,那是月亮上的人们都在一条鱼背上赶场,热油把鱼烫着动了一下”。外婆说话随意,说着说着人就不见了,消失在人堆里也随便。小时候的我见过的鱼也就是渭河及支流里的狗鱼,沙板鱼,各种细鳞鲑,都不是很大,最大也就和大人的胳膊一样粗,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大鱼…………困惑一直缠绕着孩提时代的我。

农历七月,对于古镇里的居民来说,希冀大于劳累,小麦已经收获,包谷,洋芋还在地里长着,金黄的糜穗,有小孩胳膊粗,半尺长,细细的杆子被硕大的糜穗压成弓形挨到了地上,快成熟的糜子发光,谷子虽说外形和糜子长相机乎一模一样,但谷子不发光,扁豆,大麦,燕麦,青稞,都还在生长着。

晚上朦胧的夜色中,外婆又开说了,她说:“天上有一个仙女叫织女,每年的七月七日夜里,织女就要过天河去会牛郎,玉皇大帝派着神仙守着天河不让他们见面,织女要借着七月七月亮不满月,月色幽暗之时偷着去幽会,天河很大,河面很宽,织女过不去,只有到每年的七月七晚上,喜鹊才会在天河上绕着脖子搭起天桥等织女过河。”外婆从上辈人嘴里听到的故事,以口相传,不知道到她这里已经传了多少代人了。《风俗通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北宋大词人,大诗人,当时名气盖过黄庭坚的秦觀,有一首《鹊桥仙》,开阙写到:“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弄巧是乞巧,按旧俗,七夕是乞巧节,乞巧就是向织女乞讨智慧,乞巧节传到北宋时,已蔚然成风,北宋是世界上当时生产力最发达,科技最领先,GGP几乎占到了当时全世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国家,比起现在的美国,当时的北宋要辉煌地多,北宋到现在又过去了近一千年,整个美国的建国历史才二百多年,要不怎么说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呢,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古希腊文明随着战乱已经灰飞烟灭了,只有奄奄气息像孤魂野鬼一样飘荡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悠悠***

甘肃东南部境内的崇山峻岭中,秦岭山脉横亘其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它东邻陕南,西接川北,从三国后魏晋南北朝开始,是古仇池国所在地,仇池国前后在缝隙中存在了三百年,除了周代,几乎是中国古代保存时间最久的***了,今天,陇南市西和县境内有一烟波浩渺,亦仙亦幻,景色宜人之地————晚霞湖,每年农历六月底到七月七的半个多月时间里,兼具江南女子婉约,灵秀,小巧,手指如葱根般白净的陇南女子们便聚集在湖的周围,载歌载舞,她们以庄为单位,各自表演自己的特色节目,也互相之间走村串巷,每到一村,她们都要在人家家里吃饭,相互交流生活心得和智慧,乞巧节在这一古老地区,还在以它穿透历史的持久力,顽强地沿袭着古老传统习俗。

上一篇
丁酉 

下一篇
中秋放假安排202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