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故事 > 正文

中元节前三天后三天

“三节连清明,上坟要退后”什么意思?“退后”是怎么回事?

可能是传得太乱,有点跑偏。原话是“上坟要推后”。

推后,延迟嘛。

“三节”,这个说法有历史了,当然离现在也不远,家里有老人的可以回去问问,“三节”这个说法,在宋代就差不多取消了。

中元节前三天后三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000多年以前就取消的一个节日,还拿到今天来说事,靠不靠谱,你自己琢磨。

三节:上巳、寒食、清明。

古代,上巳节是指阴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固定为三月初三。

中元节前三天后三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月初皆为朔,凡月与日同经度不同纬度则为合朔,同经度又同纬度即为日蚀。计173日有奇。

简单讲,《仪礼·大设礼》说,初三朔鼙。鼙,鼙鼓,“渔阳鼙鼓动地来”嘛,为征日。

《易经·大壮》里说:壮于趾征凶。

中元节前三天后三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易经·泰卦》里说: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当“泰”之时,阳刚处下,与二、三两阳俱有外应而志在上行,故一阳动则三阳并动。《王注》说:三阳同志,俱志在外。

三节连清明,上坟要退后”其中的三节”指的是“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这三节连在一起又为什么要退后呢?那就不得不说到另外句老话了:“清明上坟讲究多,前三后四别乱说”。这句话主要源于一个民间传说,听了这个故事大家应该就明白原因了。

先来说说这个故事:在周朝的时候,陕西有一位姓侯的盲人先生对父母非常孝顺,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当父母年过六旬之后,每年冬天一到,侯先生不但日日会给父母烧炕,而且,宁肯自己没有棉衣穿,也非要用棉衣将父母居住的房间窗户“蒙严”不可,生怕自己的父母受冻;而到了夏天的时候,侯先生必定会在树荫下摸索着为父母临时搭建一个四面透风的茅草屋,用于让父母乘凉。

由于侯先生非常孝顺,因此,父母一直活到70多岁才过世。在父母过世后,双目失明的侯先生因无法打理自家的田地而被迫出门讨饭养活自己。

在有一年的春节过后,侯先生便踏上了讨饭之路。侯先生的这一次出门乞讨走得有些远,在不知不觉中居然走到了甘肃境内。虽然侯先生的眼睛看不见,但耳朵很管用,当他听人们议论说清明节快要到了的时候,便着急起来,因为清明节这一天是扫墓的日子,而自己离家又这么远,如果不抓紧时间往回赶还是不能够在清明节这一天赶回去为父母扫墓的。所以,侯先生不由得着急了起来。但光着急是没用的,必须立刻动身赶在清明节之前赶到家里,以便自己能够在清明节这一天为父母扫墓。不过,由于侯先生是盲人,走起路来非常缓慢,尽管他拼命地往家赶,待赶到家里时也已经到了清明节的第二天。侯先生是个孝子,他为没有及时给父母扫墓而感到非常痛苦,于是,他便用投河自尽的方式向父母谢罪。

侯先生的举动让很多人都为之震惊。于是,人们在商量之后决定:清明节上坟可以在清明节的前三天,也可以在清明节的后四天,以便让外出的人们都能够完成为先人扫墓的夙愿。以免外出者因不能及时赶回为先人扫墓而再次发生不测***。

至于不乱说三个字则是为先人扫墓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为了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在扫墓时是不能够随便胡言乱语的,以免破坏了庄重的气氛,让人贻笑大方。所以才有了“清明上坟讲究多,前三后四别乱说”这一老话,在时间的洪流中,慢慢就形成了一定要在清明节来临时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时间段内上坟的观念了,那么这个连三节就要退后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节连清明,上坟要退后”

首先我们要知道三节是指的那三节

它们分别是

三月初三的上巳节

三月初四的寒食节

三月初五的清明节

这三个节日在古代原本是有着不同的节日属性的

只是在后世的发展中才融合到了一起

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清明节

一、三节:分别是指三月三上巳节,三月初四的寒食节,三月初五的清明节,这三个节日在古代原本是有着不同的节日属性的,只是在后世的发展中,融合到了一起。

二、上坟要退后:清明节本身在三个节日里是日期靠后的一个,扫墓祭祖活动原本是 在清明之前的,三个节日融合之后,上坟扫墓的活动也就自动靠后了,才有了“三节连清明。上坟要退后”的俗语。

今年的三月可不一般,三月初三是“上巳节”,三月初四是“寒食节”,三月初五是“清明节”这三个节日相连,是很少见的,不过这是老一辈人这样说的,当然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一样。

由于清明具有自然与人文两大特征,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清明节扫墓为传统的习俗,有前三后四的说法,也就是清明的前三天后四天是上坟祭祖的最佳时间,由于民间忌讳送单不送双,所以前面的三月初四寒食节并不适合,而且三月初三为上巳节,是民间的四大鬼节之一,所以,许多的农村老人说要尽力躲开,这样看来,今年的清明扫墓可以晚但不要太早。

鬼节中元节的来历故事是什么?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元节。传说这天阴司地府会打开鬼门,放出鬼魂。于是人们在这天烧香祭祀先祖,因此中元节又称鬼节。

现在的中元节习如是由道教节日与民间祭祀习俗所融合形成

道教的中元节

中元节最早是道教节日,东汉天师道所祭祀的“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又称为“三元大帝”。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地官的“神诞”之日。

道经言:七月十五这天地官会来到人间,考察天地生灵的福罪,为生灵赦罪。地府就在这天打开鬼门,让鬼魂来到人间,受地官考察。

道教会在这天,举行隆重的祈福***。

民间社祭

在先古时代,每年都会在七月夏收之后举行社祭。

祭祀管理田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祈祷丰收。

随着道教的传播兴盛,时间的流转。中元节与社祭结合演变成了如今中元节的传统习俗。


鬼节也称作中元节,源于佛教盂兰盆会。

相传,释迦牟尼***目连尊者父母双亡,修道之前十分思念母亲,得道后,他开天眼通在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发现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以救其母。佛陀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佛说盂兰盆经》。

目连尊者与众僧人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百味五果、饭食素斋供奉地狱里的众生,解救了自己的母亲。因此,佛***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所说的“鬼节”。

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

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

相传农历七月十五日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鬼节”。

“中元节”是道教的一种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分别是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十五下元节,三元对应的分别是天宫,地宫,水宫。按照道教的说法,七月十五这天,地宫之门开启,各路鬼众将出现在人间,有家的回家,没家的四处游荡,所以中元节也被称为鬼节。

七月十四/十五节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七月,大多数农作物已经成熟并收获,人们在这一天为祖先供奉祭品以敬祖尽孝,祈求来年的丰收。北魏时期,道教盛行,出现了中元节之说。唐代,统治者重视道教,七月十五被确定命名为中元节。

佛教,七月十五当日是盂兰盆节,主要是为亡魂超度。可以说,七月十五的节日是民间习俗,道教和佛教的三流合一,随着历史的渐行渐远,民间习俗,道教和佛教的界限早已混淆,因此,七月十五被普遍认为是鬼节,七月也被认为是不祥的月份,七月里诸事不宜,不宜婚嫁,不宜出行,等等。其实佛教认为,七月是个吉祥的月份,七也是个吉祥的数字,很多的词语都和七相关,譬如七星高照,七窍,七彩,七律,七夕,七情,七宫,七魄,七圣,七元等。

七被认为是一个周期,阳气散尽,七日后即可重生。《易经》里有“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意思是道是反反复复,周而复始循环的,七日是一个周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

清明节和寒食节是同一个概念吗?

不知怎地,我对计算日子很模糊,早晨醒来,常问家人今天初几啦?

今天悟空问寒食节与清明节的事,我还是糊涂。虽然跟前守着这些常识问答的书,也懒得去抄来回答。依稀记得清明前一天是寒食,寒食第二天是清明。听说寒食是不动烟火吃冷食,为的是纪念介子推,我们家乡这一天要煮些五谷米掺草喂牛,牛也劳累一年啦,春耕春种开始了,也算是对它们的一点犒赏。第二天清明.,我们那里正清明不上坟,不知是啥风俗,就这么传下来,大家就稀里糊涂地跟着做。一地一风俗。搬开书不管事,各地民俗不按书上做。師友们,你们那里是如何的?

谢邀!

清明本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历史的发展中,1935年中国民国***明定4月5日为国定***日清明节。直至2009年我国法定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为3天***期。而寒食节和上巳节是自春秋时期起由民间习俗而定的传统节日。可以说清明节是融合了古时的上巳节和寒食节的祭祀习俗。

1、清明节

目前清明节法定时间为每年的4月5日,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是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习俗慢慢演变而来的国家法定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2、寒食节

寒食节时间为在夏历冬至后105日,也就是清明节前一日。最开始是节日当天吃冷的食物,禁止烟火。其由来是初春气候干燥,容易引起火灾,在古时是最怕火灾的,因此要将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必须全部熄灭,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禁火期间以冷食度日,也就是“寒食”。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3、上巳节

上巳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3月3日,也称为“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至今仍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尤其是广西,每年三月三有3天的公休日,今年和清明节一起,连休5天。当然,各个少数民族有不同的风俗。比如壮族“三月三赶歌圩”,侗族“花炮节”等等。

总结

综上所述,清明节虽然是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而演变出来的一个节日,其实不完全是一个概念,不能一概而论。

鬼节中元节的来历故事是什么?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鲜卑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元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再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2013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故事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无力再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使他渐渐恢复了体力,当重耳发现这是介子推从自己身上割下来的肉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往了介子推。人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圣讨赏,然后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之人,自己收拾好行装,隐居到了绵山。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可是绵山树木茂盛,山高路险,找个人谈何容易。这时有个人献计,放火围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了绵山,也没能找到介子推,火势熄灭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已经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痛哭不已。装殓时,再树洞里面发现一封***:“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衣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告谕天下,把寒衣节的后一天定位清明节。

鬼节-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

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阴气最重的一天。传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百鬼从奈何桥上过来,冥司点起大***引领他们,朝着阔别已久的阳界浩浩荡荡而来。所以这一夜,不宜外出。


“中元节”是道教的一种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分别是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和十月十五下元节,三元对应的分别是天宫,地宫,水宫。按照道教的说法,七月十五这天,地宫之门开启,各路鬼众将出现在人间,有家的回家,没家的四处游荡,所以中元节也被称为鬼节。

七月十四/十五节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七月,大多数农作物已经成熟并收获,人们在这一天为祖先供奉祭品以敬祖尽孝,祈求来年的丰收。北魏时期,道教盛行,出现了中元节之说。唐代,统治者重视道教,七月十五被确定命名为中元节。

佛教,七月十五当日是盂兰盆节,主要是为亡魂超度。可以说,七月十五的节日是民间习俗,道教和佛教的三流合一,随着历史的渐行渐远,民间习俗,道教和佛教的界限早已混淆,因此,七月十五被普遍认为是鬼节,七月也被认为是不祥的月份,七月里诸事不宜,不宜婚嫁,不宜出行,等等。其实佛教认为,七月是个吉祥的月份,七也是个吉祥的数字,很多的词语都和七相关,譬如七星高照,七窍,七彩,七律,七夕,七情,七宫,七魄,七圣,七元等。

七被认为是一个周期,阳气散尽,七日后即可重生。《易经》里有“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意思是道是反反复复,周而复始循环的,七日是一个周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

鬼节的来历故事

来历:秦始皇修长城

1、据说修长城的时候,秦始皇总嫌修得慢,催命似的下了一道又一道的命令,把民工们给逼得没黑带白日地干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不论啥天气,不管啥季节,都不许停工。累死病死的人海了!弄得家里没人管,地也没人种,一片一片的良田变成了荒野。真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啊!

2、尽管这样,秦始皇还是嫌慢。他怀疑监工的人不忠,就派自己的亲支近脉带着圣旨到工地去传旨监工。长城可长了,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中间分了好些段。秦始皇把家族人往各工段分完之后,还剩山海关一段没人可派了,就把他自己的三闺女派去了。

3、这个三闺女长一脸***子,特别的丑,人们在背后都管他叫“麻皇姑”。别看麻皇姑长得寒碜,心眼儿可特别好,有一付同情穷苦百姓的好心肠,对她爸爸大兴土木修筑长城,打心眼儿里反对,可又敢怒不敢言,只好在心里头憋着。

4、这个麻皇姑接旨之后,在许多宫女、随员的护送下来到长城东段的山海关工地,立即宣读了圣旨,又张贴出告示。告示上的“许可日干夜休要管春种秋收”这句话,可救了命啦!民工们跳 着脚地欢呼:“皇上开恩了!皇上开恩了!”从这天起,民工们白天干,祓间休,累可歇,病可医春秋可以回家种地。原来那些监.工的再也不敢按老例去对待民工了。

5、过了两年,秦始皇从各工段的奏本里发现顶数山海关一段的进度慢。怎么回事呢?莫非是闺女软,女流之辈压不住阵?

于是,秦始皇亲自出马,来到长城最东段工地察看。查来查去,查到了毛病,原来是麻皇姑给篡改了圣旨,把“不许日干夜休,不管春种秋收”改成“许可日干夜休,要管春种秋收”。这一下子可把秦始皇给气得直翻白眼。叫来闺女一问,麻皇姑承认了,还把秦始皇的 残暴无道兜了个底朝天。秦始皇眼珠一瞪,上气不接下气地对随从说:“杀!杀!把她给我杀了!”

6、麻皇姑被杀的原因传到百姓的耳朵里,大伙才闹明白这两年能 缓缓气活过来,不是皇上开的恩,原来是麻皇姑用脑袋给换来的。百姓的心里产生了对麻皇姑的无限崇敬和怀念,就把她七月十一来到工地的日子,七月十五被杀的日子牢记在心里。

每年到这两天,百姓们就成帮搭伙地到麻皇姑的坟前去祭奠,离坟地远的就在本地 立上麻皇姑灵牌来祭奠。一来二去的,这两个日子就成了麻姑节了。后来,长城东段这一带的人们借这节日也来祭奠本家死的人, 就成了鬼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