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大全 > 正文

初伏

初伏是什么?

初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指的是每年的夏至后第11天到第20天,通常约在7月12日至21日之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初伏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代表着夏季进入了炙热的时期,也是人们对于夏季天气的特别关注和应对。初伏时节,人们应该注意防暑降温,适当锻炼身体,保持饮食清淡等,以保持健康。同时,在民间也有关于初伏的一些习俗,如吃“伏菜”、“烧香”、“禁水”等。

初伏

初伏是关于日历法的一种说法,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中头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初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是真正暑天的开始。初伏固定为10天, 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初伏为十天

初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它是根据节气和干支纪日来计算,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夏至的日期为每年的阳历6月20日、21日或者22日中的一天,庚日指的就是用干支来纪日时,有天干第七位庚字的日子。

初伏来历?

答:初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初伏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中头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也叫头伏。

初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初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我国古代天文学家观察到夏至后,太阳直射地球最强烈的时期,气温逐渐升高,因此将这个时期称为“伏天”。初伏是伏天的第一个阶段,共有10天左右。

初伏,是“三伏”之第一伏。其日期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夏至后第四个庚前一天这段时间。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时间是10天。三伏中的“伏”,有两层含义。第一,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第二,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其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

初伏是怎么确定的?

初伏是根据中国农历来确定的。它通常在每年的夏至后第11至20天的时候开始,一般为7月初至中旬。初伏的确定是基于天文现象和气象规律,结合过去的观测数据和经验得出的。由于初伏时气温较高,人们容易中暑,所以民间有进补以避暑的习俗。

这一时期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人们还会根据天气情况进行田间农事,并特别注意对作物的防病虫害、保持土壤湿润等措施。初伏的确定对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初伏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一般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初伏的日期是根据夏至三庚便数伏的说法来确定的的。就是在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数伏。比如今年,农历五月十七夏至,当天的干支是甲戌,要到六天以后农历五月廿三才出现第一个庚日(那天的干支是庚辰),接下来六月初四、六月十四,是第二、第三个庚日;数伏就是从第三个庚日六月十四开始的,六月十四是今年头伏的第一天。出处:《史记·秦本纪》: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