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大全 > 正文

古代文人喜欢在上巳节做什么

怎么解释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并不是七夕节而是上巳节?

在古代,上巳节原本是男女借此相会、谈情说爱,结果被程朱理学给弄的名存实亡;七夕节是乞求巧艺,结果诗词、专家和资本的共同作用,演变了情人节。

东汉薛汉在《韩诗薛君章句》写道,“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两水指的是溱水、洧水。“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是由于在《礼记·月令》中规定,农历三月,正好天气逐渐回暖,全国举行祭神跳鬼,驱除邪恶之气,人们可以来到河边清洗身体,祛除身上的晦气及疾病。

《诗经》中的《国风·郑风·溱洧》,则描写了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场景。也就是说春秋时期,郑国三月上巳日这天,人们除了去两水洗去宿垢,祓除不祥,祈求幸福和安宁外,还成了青年男女相亲、互诉心曲,表达爱情的绝佳机会。“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句意思是,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表情长。要是平常,不能出门如何相亲约会。

古代文人喜欢在上巳节做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里可以看出上巳节这天,男女能够外出相约,成为了谈情说爱的好时机。

在汉代以前,上巳节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到了魏晋之后,由于每年的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不固定,于是改为固定的三月三,隋唐开始,变成了祈福游春的节日,不再有原先的河边沐浴、用洗手代替,相亲变成了郊游。

宋朝程朱理学的兴起,女性的行为受到了严重的禁锢和束缚。上巳节这种围绕女性展开的节日,无论是“祓禊”也好,春游也好,都与程朱理学的思想相悖,所以逐渐消亡。

古代文人喜欢在上巳节做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周朝时,“祓除衅浴”之礼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用兰汤以驱除邪气。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 fú xì)”,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每年这一天,不论天子诸侯,还是普通百姓,都会穿上新装一起结伴出游,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至深山幽谷***摘兰草,或去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好的东西。

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在《诗经·郑风·溱洧》中描写了郑国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游春的情景。男女青年借此机会互诉心曲,表达爱情。

古代文人喜欢在上巳节做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诗经·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现代人把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有历史记载上巳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

我是一生淑女,我来谈谈我了解到的上巳节和七夕节。

上巳节这个节日对于今天的我们很陌生,说起农历三月三大家就熟悉,其实三月三就是古代的上巳节,这样就对上号了。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我们的民族内敛有余而浪漫不足,拉个手还被指责“男女授受不亲”。如果说三月三这天,远古先民曾经当作青年男女法定的情人节,你是不是觉得更不可理喻呢?在3000年前的周代法律就这样规定,有史为证《周礼.地官》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以仲春之月,令合男女,于是时也去,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这段话的意思农历三月、四月间仲春时节,未婚男女必须相会,官府和父母都不得阻拦,无故不执行命令者,要受到惩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令呢?这主要是解决当时人口和粮食问题,俗称“食色问题”。阳春三月、春回大地,少年钟情、少女怀春,为了社会安定和人口发展,鼓励青年男女顺应天意于田间地头去约会、郊游,做男女合和之事,与春天来一场诗情画意的密会,通过联谊的方式表达对土地、***和粮食的祈愿。

有诗佐证,诗经.郑风.溱洧就有描述。

诗经 郑风 溱洧

溱与洧,方涣兮。

士与女,方秉兮。

女曰: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