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寓意 > 正文

冬至大过年

俗语说冬至大过年是什么意思?

广东人甚至说:“冬至大过年。”意思是,过冬至和过春节一样隆重,甚至比过春节“阵仗(场面)”更大。

所谓“年”,本意是指以谷物成熟的周期为一年。历法上的“年”,是指去年正月初一至今年正月初一这段时间。说“冬至大过年”,首先是因为“年”是历法的产物,只有制定了历法,才能推算出年、月的长度及元日的具体时间,而测定冬至是制定历法的关键。

冬至大过年是指:冬至胜过春季的意思。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时在公历12月22日左右。殷周时,以冬至前一天为岁终,后二十四节气则以冬至为首。因此,中国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一说。冬大过年是指:冬至胜过春季的意思。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时在公历12月22日左右。殷周时,以冬至前一天为岁终,后二十四节气则以冬至为首。因此,中国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一说。

冬至大过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都说冬至大过年,这是哪里的说法?为什么这么说?

今天是冬至。参与讨论一点冬至的话题。

冬至大过年,不是某个地方的说法,而是中国的说法。中国文化所影响到的地方都知道这一说法。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把太阳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分成二十四等份,等分点的时刻就叫节气。其中单数的叫节气,双数的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长期观察天文的结果。但回归年时间的确定,最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测日影。这就是古代的日昝。用日昝测出一年之中影子最长的一天,就是夏至。最短的一天,就是冬至。冬至测出来之后,再把一年的时间分成二十四分,就成了二十四节气。如果测不出冬至的话,立春、春分、立夏、秋分等等就都无从确定。所以,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最重要的一个。其地位当然比春节重要。

冬至大过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人所谓的“年”,也叫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也就是规定那个月是一年的开始。这在古代是不同的。中国古代历法是先用十二地支命名十二个月,然后各朝代自行规定以那个月为正月。这就叫改正朔。冬至所在的月就是子月,而夏至所在的月就是午月。夏历是以寅月为正月,称为建寅,这样,午月也刚好在五月。

历法的创立,与阴阳的观念是直接相关的。为什么一年中会有冷的时候,有热的时候?对这个问题的思想和探究,创造了中国的历法,也创造了中国的文化。从冬至到夏至,又从夏至到冬至的变化,就是阴阳的变化。

宋代邵雍有一首诗《冬至吟》是这样写的: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易。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方如不信,更请问庖牺。

冬至大过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解释说,冬至子之半,是说冬至是子月的一半。这种解释肯定不对。今天就是2019年冬至,本月也是子月,但今天却不是子月的一半,一半应该是十五。而今天明明是冬月二十七。所以,子不是月。它可以理解为不确的时间单位。也就是说,以今天为界,之前是一天比一天冷,之后就一天比一天热了。冬至是处在这个阴阳变化的中间位置。

天心无改易,这一句很有意思。在邵雍看来,天是有心的,也就是有情感的。什么是天心无改易呢?是说,在冬至之前,太阳是离我们而去的。越来越远,越来越冷。之后,太阳改变方向,越来越向我们靠近。这种离去和靠近,产生世间的阴阳变化,是天有意为之,有心为之的。但在冬至的时候,天既不远离,也不靠近,天既不靠近你,也不疏远你,就是天心无改易。天是无思无为的状态。而天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有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冬至之后,太阳向我们靠近,阳气就来了。这就叫
“一阳初动”,过了冬至为什么称为“数九寒天”?因为九是阳数之极,代表阳。所以,数九寒天虽然是最冷的时候,但却也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数九,就是盼阳。阳气又是一切生命的原动力。所以,阳气来了,生命也就开始了。但在阴阳转变的冬至之时,是万物未生之前的状态。是生长的基因和***。

后边四句不用解释了,大家常听到的。更请问庖牺的“庖牺”,是指“伏羲”,因为伏羲是人类文明的初祖,是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之后画的八卦。而阴阳四季等历法知识,都是从《易经》中而来的。邵雍说,如果我说的这些你不相信,那就去问伏羲氏吧。

弘扬传统文化。古老传说,冬至寓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冬,冬天里一把火,食为天。

冬藏,吃美食。延年益寿。

至,至诚感神。

三生三愿。

一,吃饭得香,甜。

二,睡觉好眠,精,气,神。

三,笑看人生。

敬畏三九天。曰月天长久。

升起心中太阳。

冬至大如年如下: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的习俗,在民间总会流传着一个说法,就是冬至大如年。

冬至,是古代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冬至是“数九”隆冬之始,严寒阴冷的气候达到了极点,但又是阳气初萌、冬尽春回的节气,从此白昼渐长,故《清嘉录》认为,“冬至大如年”,是个可喜可贺的日子。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把冬至视为“岁首”,把“冬至节”视为像今天的春节(农历元旦)一样的节日。

当“冬至节”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之后,它的一些风俗便渐渐融入了春节的风俗。冬至曾经是“年”有两个原因:一是冬至所在的农历十一月曾经是正月;二是古时候曾经从冬至开始计算二十四节气,因此冬至为“岁首”,过“冬至节”就像后来过大年初一(春节)那样。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冬大过年”、“肥冬瘦年”,大概是很多广东人自小听到大的谚语。相比北方,冬至在广东一带是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广东人说"冬至大过年"是有根据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过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的礼俗和过新年是相差无几的。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了。在商朝、周朝、秦朝,曾把冬至这天设为“岁首”,汉朝开始定为节日“冬节”。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古代“冬至”其实就相当于现代的“春节”,只不过随着历法的变化,人们将一年中最重大的纪念日从“冬至”移到了“元旦”,最终定格“除夕”。广州人重视传统,从言语到习俗,都古风尚存。旧时的广州人过冬至,敬神明、拜祖先、饲耗、食汤圆、做腊味糯米饭、劏鸡杀鸭炖八珍。由于冬大过年,注重意头的老人会加多两条菱鱼。冬至是一年中夜最长的一天,许多人家还会围坐在一起用糯米粉做“冬至圆”,冬至所食汤圆要是咸的,叫“咸汤圆”,以沙葛、猪肉、虾米做馅,配鸡汤,味道“冇得弹”。‍‍现在广东人过冬至,许多家庭还会自己做汤圆、劏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也有许多广东人选择在酒楼过节,举家团聚,不过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