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大全 > 正文

龙树菩萨

佛教有几大菩萨?多少罗汉?

有多少罗汉,有多少菩萨,人是不知道的。释迦牟尼说,象他这样的佛,在宇宙当中象恒河里的沙子一样多。因为宇宙太大,大得不可想像,。释迦牟尼说,一粒砂里有三千大千世界,那世界里是不是还有砂子,砂子里是不是还有世界,是无数的。

佛,罗汉,菩萨,只是层次的化分,功能不同,负责的事也不同,问的不是就人知道的那几个。佛也不是就人知道的那几个佛。释迦牟尼是不会都讲给人的,你念多少经书,实践不到也修不上去。知道经书多了,只是认了字,学了语言。必须真修。

佛教中的菩萨有很多,而我所知道的有:***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日月光菩萨,不动明王菩萨,金刚手菩萨,药王菩萨,虚空藏菩萨,除盖障菩萨,毗蓝婆菩萨,其中***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是我们最常见的四大菩萨。

龙树菩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罗汉就是我们熟知的十八罗汉,他们分别是:坐鹿罗汉,欢喜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静座罗汉,过江罗汉,骑象罗汉,笑师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芭蕉罗汉,长眉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

根据佛教典籍记载,汉传佛教***有14位佛;23位菩萨;罗汉分为两部分,即18罗汉和500罗汉

一,菩萨。菩萨是佛教修行层级中第二等级,属于正等正觉阶段。菩萨有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但因功德还不圆满,所以是成佛的初级阶段。

龙树菩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就汉传佛教来说,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四大菩萨。

1,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文殊之意为“妙吉祥”,以智慧见长,有“大智文殊”之称,其道场在五台山。

2,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普贤之意为“妙善”,“妙慧施与一切众生,普贤以贤德著称,其道场在峨眉山。

龙树菩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菩萨——代表大悲(爱心)。”观“即观照,”世“为大千世界,”音“是众生称念观音名号乞求救助之声,观音以慈悲著称,其道场在普陀山。

4,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他以”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密藏“得名。地藏菩萨善度地狱众生,解救迷途之苦,其道场在九华山。

二,罗汉。是佛教修行层级中最低层级,属于正觉阶段。罗汉是小乘佛法的最高追求,但求独善其身,自己脱离苦海即可,不度众生,罗汉是小乘佛教的最终结局。

1,罗汉的数量。罗汉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总体来说由少渐多。佛教最初只有4大罗汉,是佛留在世间,以教说大众的4个***,然后又有16罗汉,再后来又加上两个,组成18罗汉,这就是现在寺庙中普遍都有的18罗汉塑像的来历。最后又发展到500罗汉之多。关于这500罗汉的来源,则有许多说法,有的说是释迦牟尼的500***,也有说是佛教第一次集结时的500僧人。南宋时有一位叫道素的官员,竟翻遍佛经花了不少心血,将这500罗汉逐个编出名号,并建碑纪念,从此,凡寺中的500罗汉,皆援用其名。

2,罗汉的类型。也就是罗汉的来源。一是佛祖的***,比如,500罗汉排第一位的阿若桥陈如,是佛祖初转***时,最先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二是菩萨,在众多罗汉中,还有菩萨列位,比如500罗汉中的272位的普贤行,即普贤菩萨。三是佛祖出家前的亲友,比如259罗汉孙陀罗,是佛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四是还有不少人是中国的高僧,比如,排406位罗汉的贤首尊,就是唐代高僧贤首宗的创始人法藏。

佛教有无数的菩萨和罗汉。

菩萨[pú sà]是“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觉有情。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勇猛求菩提者。

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八大菩萨曼荼罗经》里称八大菩萨为:

文殊菩萨: 五台山

***菩萨: 普陀山

弥勒菩萨: 梵净山

虚空藏菩萨: 鹿门山

普贤菩萨: 峨眉山

金刚手(大势至)菩萨:狼山

龙树菩萨的八部偈颂:“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怎么理解?

体性过去无始,叫做不生;体性未来无终,叫做不灭。

相和用迁流不住,叫做不常;体性常住,叫做不断。

相和用千差万别,叫做不一;体性相同,叫做不异。

体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近具六根,远该万法,叫做不来亦不去。

诸法实相,微妙不可思议,执着诸法实有,执着诸法皆空,都落入了边见。龙树菩萨的八部偈颂,是圣者对诸法的认知,它不落空有,真俗圆融,全方位阐述了诸法的体、相、用,契合“一心三观”和“一心三藏”的圆教思想。

龙树菩萨的八部偈頌前两句,不生也不灭,指的是空性,后两句为,不一不异,不来亦不去,指是的是法性,空性即法性,法性即空性,亦如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看似这两者单独的存在,实乃一也,如六祖坛经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自性能生万法为大,万法不离自性,】。八部偈頌虽分前后,实乃,体,相,用,一的显现与流露。

八部偈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是常住法,不变异法,是法体,是不生不灭的永恒,不灭是空,不生是性,是真空妙。


不一亦不异,指的是法与性的关系,如波浪与海水,如烦恼即菩提。不來亦不去,金刚经云。【如来,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从整个偈当中,完全超越思维的,是言语道断的,心行处灭的,若从文句中尽思共度量来解释,很难有觉知。能夠说的,能够解释的,只是知识的部分,只是它的意的表层,唯有有慧能见,方能从心地上觉性如来,贯通其全义。那是涅磐妙心,实相无相。是说而不说,不说而说。


用简单的话语以来表示,这个偈的整体的含义。觉醒生命的本源,菩提自性,在行住做卧,的生活点滴生灭中,显现,流露那不生不灭的真我。本有清净,本不动摇。本自具足,的真如本性,亦如六祖云:【不生不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关于“龙树菩萨”偈颂的回答,作一点说明。说明的问题是:“解释龙树菩萨偈颂,不可***加入过多词汇”'。否则!菩萨偈颂原意大失,偈颂之意就成为“掌上叶”。故此!解释菩萨偈意,归纳为:“存在本真”。其它相关助词,一概免去。下面进入解释:

龙树菩萨开示“存在本真”意义,是在示意众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是在向人们暗示怎样的“存在本真”意义?

龙树菩萨的意思是在说(注意!菩萨在说,为设定):如果把存在认识为:“不生不灭”是一种存在的本真常态,这样的认为,就错了。那么!众人或许换理解法,认为存在的本真,是以“常变”的形态存在的。这样的认为对否?

于是菩萨紧接着,又说了一句“不常亦不短”。当即把刚才的认为“常变”,否定了。接下来菩萨,经对之前的认为否定,同时又提出了:“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自己对“存在本真”的认为看法。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是菩萨在开示传达“存在本真”的关键终极解释。意为:存在的本真,本来就是“无一无异”,没有区别的状态。菩萨真正指出存在的奥义是:“人们所认为的存在,是现实存在相对性区别存在的直观现象,而并非存在本真的意识状态,最终意思是说,存在本身的本真,是以:不可识别不同相对性的意识形态,而本真存在的”。

“不来亦不去”,是菩萨在开示关于“所谓来去,生死”存在本真的具体例证”。比如:“来去”,就存在本真而言,是不存在来去一说的——***设,来~是由去一着反向运动抛掉,形成达到的来。再通俗一点解释:比如来到北京!是不是一着把沿途的路程风景,统统地向身后丢去,才到达北京的?是不是来北京的过程,同时由于完成了去的距离,才到达的?意义是说“来与去”有啥区别?一来是在完成相对的丢去达成的,是不是这么个理?

对“存在本真”,理解到这层境界,即“不来亦不去”龙树菩萨偈颂的高度,才算悟得了。

最新文章